2007-07-03
當《哈利波特》遇到賽局理論
文章論述/文學哲學
  羅琳所創造的《哈利波特》風靡全球,已經寫下現代出版史與電影史最傳奇的一頁。接下來的後起之秀,吸引全世界讀者之注目焦點的,當屬丹.布朗的小說與電影。最近財經雜誌《 Forbes》公佈全球最高收入作家的排名,丹.布朗超越《哈利波特》作者羅琳,成為全球最高收入作家。《達文西密碼》之後,好萊塢已經準備將《天使與魔鬼》改拍成電影,預計2008年上映。
 
  有趣的是,在兩人最新小說,「賽局理論」皆是其中值得玩味之處。這篇文章我想先談羅琳的《哈利波特》與賽局理論,下一篇文章再來討論丹.布朗的《大騙局》與賽局理論。希望這樣談,有主題的串聯效果。

  羅琳的系列魔幻文學小說《哈利波特》,內容描寫哈利波特與其同伴在霍格華茲魔法學校,幾年下來的學習生活與冒險故事。哈利波特在這所學校學習魔法、製造魔藥,他也學會面對各種各樣的困難。小說裡的「賽局」,首先出現在霍格華茲各學院之間的敵對、競爭情況,這是一千多年前,這所巫師學校創建起便已經開始的。為了紀念創辦人,學校的四個學院分別命名為:葛來分多、赫夫帕夫、雷文克勞,和史萊哲林。

  每個學院各有各的特色,例如哈利波特所進入的葛來分多學院,其學生——包括年輕時的鄧不利多——便是勇敢而有膽識的。史萊哲林則是比其他學院出了更多的黑女巫與巫師,哈利波特的死對頭——最邪惡的佛地魔——便是屬於史萊哲林學院的狠毒角色。學院之間的古老衝突點,來源於對學習魔法之資格的爭議:史萊哲林堅持學習魔法是純種巫師家族的專利,但是葛來分多反對資格的歧視,他認為麻瓜(沒有魔法能力的現實世界一般人)學生也可以招收。這樣的爭執,導致史萊哲林離開了霍格華茲,並且企圖私底下肅清學校裡,他認為不夠資格學習巫術的學生。

  羅琳把現實社會中的種族主義、種族滅絕論等偏見加入了小說情節,這古老的血統階級問題,演變成寬容的大多數與不寬容的少數間的戰爭,而隨著正義與邪惡之對抗的不斷激烈、明顯化,小說主角正面臨著重要的選擇,人性的陰影也被展現出來。對於小說裡的緊張情勢,對於史萊哲林與其他學院間的競爭、合作及衝突,這些可以作為賽局理論的呼應。

  《哈利波特》有不少賽局理論的實例。例如高速進行、危險又激動人心的魁地奇球運動競賽,例如巫師棋比賽,例如霍格華茲學校對於學生的種種獎勵與懲罰規約,又例如哈利在進行三巫鬥法大賽時與夥伴的衝突、合作情況。大的舉例還包括小說裡:麻瓜與非麻瓜的種族衝突、四所學院之間的競爭過程。一個環境中爭取優勢的戰爭,不管是發生在寬容者與不寬容者間,或魁地奇球隊、霍格華茲的學院,或棋賽選手之間,這些都是賽局理論所探討的範疇。而它正是當代社會科學裡最、最火紅的理論。

  賽局理論,是競賽裡用來分析成功可能性的策略。這套理論可以在追求自利的人之間,權衡他們在戰爭、經濟學或生存競賽中採用策略的風險與利益。它也可以解釋個人或群體的互動——不管是巫師、種族或企業之間——的合作、妥協、背叛與攤牌等等自利/他利的考量或行為。賽局理論還協助我們理解,個人野心如何釀成集體的災難、如何維持穩定性的集體利益。你也許不知道,諾貝爾獎有好幾座是因為賽局理論而頒發的。

  這裡可以為賽局理論的策略思考找個實例。哈利波特與他的敵人史萊哲林學院的學生馬份,違規使用魔仗,而由於魔杖上沾染獨角龍的鮮血,因此校長鄧不利多懷疑兩個學生犯下另一樁更嚴重校規,不過鄧不利多卻毫無證據,他要如何讓學生供出事實?突破犯罪者的心防?犯罪者是要沉默呢,還是考慮到校長已掌握證據而承認罪行,以求減輕懲罰?這個故事繼續繁衍下去,便是賽局理論著名的「囚犯兩難」!也就是說,賽局理論可以協助玩家(校長或馬份)去模擬/衡量自己的策略應該如何。

  這篇文章先是點到為止,在丹.布朗《大騙局》相關評論裡,我再來深談——政治攻防,選舉策略方面——的賽局理論。賽局理論除了可以讓《哈利波特》給遇上,難道也跟政治有關?其實,賽局理論被大量應用於經濟、政治、社會、國際戰略各個層面,例如社會學家用來研究交涉、談判或衝突等現象,政治學與國際關係學者則用來以分析外交、戰略、聯盟及各種政治行動。所以,真要談賽局理論,還真的是談也談不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