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3-08-17
《上帝在玩擲骰子》:生命的時間詩學
文章論述/科學哲學
  1920、30年代,愛因斯坦(上個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)為了反駁量子力學,說出了「上帝不擲骰子!」的名言,可是經過多年的辯論,愛因斯坦始終無法攻破量子力學的機率解釋,我們可以說,當代的物理學家們絕大多數會同意「上帝在玩擲骰子」。這句話作為這本書的書名,會讓人以為這本書的內容是在描寫近代物理的那段世紀大辯論,可是作者李宇宙卻是台大醫院精神科的主治醫師,他試圖從生物醫學與精神分析學的角度來談,在他的領域:上帝是如何在玩擲骰子?

  在書的某一段,作者說:愛因斯坦堅持上帝是不玩骰子的,但是面對生命現象的時間汪洋大海,知道越多反而越心虛起來……對科學家而言,人類體內彷彿有千萬個時鐘,量度這些時鐘,原本以為能夠讓生命更單純清楚些,可是沒想到越量越複雜……這些時鐘滴答個不停,有時它們相互唱和,另些時候又好像各管各的,就像是上帝在玩擲骰子的遊戲!這使得我們更需要關照自己的生活節奏,而不是使各個時鐘的規律更加混亂。

  「時間」是愛因斯坦一生最重要的研究課題之一,也是貫穿這本書的主軸。作者用通俗易讀的文筆,提供了讀者關於時間的跨領域思考。這本書分為三個大主題「時間的自然哲學與現象學」、「生命的刻度與節奏」、「時間與精神分析」,初看起來都是很大的題目,可是不要被嚇到了,其實讀起來很愉快,作者生動而寬廣的筆調,可以讓讀者很從容地在這本書裡四處遊歷。雖然這本書是以《上帝在玩擲骰子》為名,可是,作者有更多身為醫師的人文關懷,提倡生活意義的完整,希望人們在當下的實踐與創造裡,掌握自己的生命步調。我想要來談談這本書在「時間與精神分析」這個主題的一些精采內容。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購買《上帝在玩擲骰子》請按這裡

  一開始作者就提到,人類自遠古以來就一直在探索宇宙的循環,晝夜輪轉與四季更迭的光影、色澤,也是詩人與印象派畫家的生命源泉,這些都是人類文明最美好的一部份,但是人們卻很少熟悉自己體內的時鐘與節奏,也不曾仔細聆聽心境底層的莫札特或貝多芬。在〈「活在當下」的意義治療〉這一小節裡,作者寫道:生活對某些人來說,可以像如歌似的行板或燦爛的快板,但是對焦慮者來說,……當節奏感失去以後,時間不再值得信賴,所以必須不斷地看鐘錶,甚至是急促不安……只要遇上生活情境的變化或壓力,就會這樣反覆地演出……而焦慮的心理治療,是要讓焦慮者自己重新扮演指揮家的角色,透過身體的訓練、情緒的調控或改變習慣性的想法,重新建立新的節奏與生命時間。

  相反於焦慮者的時間感,在〈憂鬱的生命像斷片停格的電影〉這一小節裡,作者描寫憂鬱者的時間像是撲天蓋地的靜止感覺,生命的節奏是緩慢而失去律動的,無助感與絕望感是憂鬱症患者經常體驗到的兩種感覺。作者繼續分析,就時間的屬性來說,憂鬱與焦慮其實是一體兩面,是「當下我」分別對「過去我」與「未來我」的投射,同時在長期的積壓之後,當出現可以歸咎或責怪的對象存在時,多半就會引起憤怒情緒,甚至是攻擊行為。接著,作者將主題帶到了「時間意識」。

  作者在不同的小節裡,提綱挈領地談到:時間意識提供人們一個自我存在的空間,可以有過去與將來……好像一個人可以從某一個角度窺看自己,當我們回憶過去或展望未來時,就是在這個想像的空間裡移動,可以覺察到「我」是存在的、自由的,但是當「我」的存在空間縮小的時候,時間的意識也跟著緊縮,就像弱小的動物無法逃跑或躲藏的時候,只有以性命相搏……當過去的記憶與未來的憧憬都被擠壓到邊緣,甚至是消失,就會出現「我真的不曉得我做了什麼」的行為。

  人們體內的時鐘,雖然在現實生活的波動下,像是骰子般顯得「測不準」,但是我們可以試著聆聽生命時鐘的起伏脈絡,試著抓住時間意識的波動範圍,就像是物理學家雖然用機率解釋這個世界,可是仍然相信自己所處的時間與空間不會失序。在〈時間感也是一種智商〉這一小節,作者提到:現代人需要維持一個情感與心靈的時間與空間,允許自己從某一個距離之外看視自己,這種時空距離意味著理想與可能性的存在,使得自己能夠肯定自己的過去,並且預測自己的將來,繼而踏實地活在當下。

  最後,我想以作者在〈自序〉的一段話作為結尾:普魯斯特(Marcel Proust)寫作《 似水年華 》時,處於鉅大的身心磨難之中,但有剎那的歡愉,是讓人足以在時光易逝中獲取救贖。「有些事情同時隸屬於過去與現在,而且比過去和現在更真實,那是一種純粹的狀態。一種不受時間法則限制的短暫片刻,會在我們體內產生,為了感受那時刻,人們超越了時間的法則。」——我想,這就是活在當下,並且是關照過去與未來的時間意識,即使上帝在玩擲骰子,但是始終存在著某一種生活是操之在我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