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小說《測謊機男孩》的見解,我與國外書評大大不同:「《測謊機男孩》真是出色的作品——傑出而精準。我不確定自己能否離開男主角的世界。他對真相的渴求極為吸引人,他的心毫不矯揉造作……我無法與任何不作如是想的人為友。」這本小說前面3/4,我的評價始終低於50分,直到這位11歲的小男孩心神恍惚,拿著枕頭差點悶死母親,然後接受心理輔導的時候,我對它的評價急速拉昇到80以上,原來《測謊機男孩》談的是敏感孩子的若干心理症狀。他有解離症、邊緣性人格的徵兆,他自認是測謊神童,卻經常說謊,他聰穎卻游走瘋狂邊緣,他有正義感卻偷竊,他早熟卻過份敏銳。這樣的孩子真的不是上述書評所寫那樣,作者把《測謊機男孩》的劇情細節,鋪陳得很細膩,連我都「差點」被這男孩的心理狀態所說服,差點認同他的行為與思考脈絡,這部小說構造了某種弔詭的合理性,讀者們要提高警覺,我建議兒童的社福人員可以拿這本小說來推敲一番。
男孩最大的嗜好是閱讀《金氏世界紀錄大全》,他相信自己總有一天會被記載在這本書上,和所有不願被遺忘或忽略的人一同名留青史。「我將會打破一項重要的紀錄,或者做出一件大事。依我看,要是沒半點比別人厲害的地方,或是沒一項沒人會的獨門絕活,活著也沒意思。」男孩的獨門絕活就是能夠發現大人撒謊,他想用「人類測謊機」的頭銜報名金氏世界紀錄。這位男孩心思銳利,很瞭解、確實很有天賦抓住人們說謊時的神情瞬變,與怪異的各種肢體動作,男孩樂於觀察、拆穿旁人的謊言,卻差點導致父母走向離異,也讓自己埋下心理症狀的潛因。
《測謊機男孩》裡面寫到很多有意思的測謊與說謊「技巧」,以下這個測謊術似乎是屬於腦筋急轉彎的一類:「如果叫可能說謊的人含一口米,如果米吐出來之後是乾的,就代表那個人說謊,所以才會嘴乾。」看到這段我不禁傻笑。我想我必須再跳脫這部小說一些,才能公允地談談這位男孩的心理機轉。男孩有個大困擾,他不過十一歲,卻長到將近一百八十公分,在同儕中顯得格格不入,讓他陷入孤僻,而父親與祖母關係緊張,家境不好而搬家來搬家去。男孩面對週遭的不穩定而顯得焦慮,他又過度堅信自己的天賦,於是放大、甚至是扭曲了大人世界的小細節。
購買《測謊機男孩》請按這裡
 男孩說:「大人怎麼可以一下說實話,一下說謊話,一下惡毒,一下和藹,毫無徵兆,說變就變?」實際上他不夠理解這個世界,卻自認天下皆醉我獨醒。男孩以自己看似正當的理由,差點悶死睡夢中的母親,「你知道你那時做了什麼?」男孩回想:「我沒有做什麼,整件事都很不真實,我覺得我不是我,我覺得我是別人。」醫師問:「你是否曾經無法確認你是做了一個夢,還是實際做了一件事?」男孩知道自己又說了一個謊:「沒有,從來沒有過!」——儘管這部小說「否認」男孩的心理症狀,可是我以一個旁觀的讀者要說,他已經有了解離症的初徵,男孩無法確認自己是動一個念頭,還是實際做了一件事。我們知道,劉俠女士在沒有預警的情形下,被印傭施暴而導致死亡的事件,該印傭就是被診斷為解離症。
解離,是對經驗「創傷」的一種自我防衛機制,個案通常無法維持一個完整且一致的自我。我對這部小說的見解可能與眾不同,作者的寫作手法「逼使」我要用心理分析的角度去釐清。《測謊機男孩》的結尾做了這樣的暗示:家庭的緊張關係在適度解除之後,男孩分裂的自我感有了彌合,男孩將他從別墅偷來的車站站長模型小人歸還,而在他眼前的是兩個一模一樣的小模型站長,這兩個小人就像是男孩的兩個自我,又站在一起,回到了沒有分別的當時。《測謊機男孩》的英文書名是:Carry Me Down,伴我同行,我想這樣的結局,便是「伴我同行」的真義。呵呵,網友們如果想要確定我對這小說的見解正不正確,就去買來看看吧。對了,這部小說的中譯版,七月才會在台灣上市,需要再等等。
PS:《測謊機男孩》將在六月底出版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