  從事影像設計的好友上禮拜打電話給我,聊著聊著談到了畢卡索的立體派(Cubism,立體主義)。畢卡索於1907年完成的《亞威農小姐》(這樣翻譯比較正確),乃是立體派繪畫的開端,也是二十世紀現代藝術的起點。好友談到1937年美術史上出現了一幅「哭得最傷心」的女人,那就是畢卡索的知名畫作《哭泣的女人》,這幅油畫表現了立體派那種誇張線條的風格,好友還提到台灣有一部得獎動畫,談的便是這幅畫的由來。我喜歡畢卡索的作品,所以這勾起了我的興趣。
我趕緊去下載這部備受好評的小動畫《Cubic Tragedy》。由台灣科技大學師生所自製的動畫短片《立體悲劇》,不但入選有「動畫奧斯卡」之稱的 ACM SIGGRAPH 國際動畫展的「電子劇院」名單,更是擊敗了星際大戰、機戰未來等等大卡司動畫,榮獲觀眾票選的第一名,揚威國際。在2005年參賽的五百廿五部動畫之中,只有廿六部入選「電子劇院」,這也是台灣首次入選與獲獎的短片。製作《立體悲劇》的台科大師生接到得獎通知的時候,還以為是詐騙集團,沒想到這是真的,後來台灣科技大學把得獎動畫放在學校網站上,第一天就吸引了全球一萬多名網友上網觀賞,網站一度當機。大家可以從以下的網址,連到首頁與新聞報導。
按這裡,連到台科大這部動畫的首頁 按這裡,直接下載《立體悲劇》,檔案大小 66 MB 按這裡,連到《數位時代雙週》去年八月的專題報導 呵呵,《立體悲劇》是很有意思的動畫。最新科技的化妝3D工具,號稱能夠讓長相平庸的女人變成絕世美女!一位平凡的女性上班族,歡天喜地買了這個化妝用品,翻開工具書,想讓自己變得更美麗,可是動手變臉的下場卻是弄巧成拙,最後毀容、傷心哭泣——她意外地成為畢卡索著名畫作《哭泣的女人》(Weeping Woman)的主角。如果你還沒有下載動畫,你可以先看看文章後面我附上的幾張圖例。這部動畫的技術不算高超,然而它真正吸引人的地方是在於「創意」與幽默感,《立體悲劇》成功地把3D動畫本身與立體派的精髓給結合起來,它們的內涵都是:形式、區塊、拼貼與空間。畢卡索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家,他在世紀初首創的「立體主義」改造了現代藝術史的面貌,而在二十世紀末,電腦動畫的最大突破——3D動畫的出現,也同樣改變了影像技術的視野。
《立體悲劇》令人意想不到的地方,不僅是把現代立體動畫與畢卡索作了連結,它還以另類的手法來敘述:現代女性如何為了讓自己的臉蛋,能夠立體起來、變美變漂亮,而導致毀容的過程,名符其實地變成了現今版的「哭泣的女人」。這部動畫的作者提到,是因為「愛美女生」的化妝與3D動畫技巧很像,所以才有這種構想。《立體悲劇》能夠入選國際動畫展,最重要的關鍵就是:想像力與深刻的寓意。在我看來,正是「創意超越技術」這類型的動畫作品,抓住了美國評選委員的胃口,也讓上萬名「電子劇院」的觀眾在現場鼓掌叫好,感覺趣味橫生。
稱讚之後,也要來談談這部動畫的幾個 Bug,最明顯的是:《哭泣的女人》乃是畢卡索於1937年所創作的,但是這部動畫卻在最後一幕誤植為1973年,1973年其實是畢卡索(Picasso,1881-1973)辭世的那年。《立體悲劇》的劇情是:立體場景 → 女人→ 化妝 → undo → 無法 undo → 畢卡索《哭泣的女人》。看過《立體悲劇》之後,容易使人以為,畢卡索的這幅名畫就是因為女性化妝一連串失敗之後的哭泣,啟發而來的作品,後來我發現很多網友也是這樣認為。其實這是大大的誤解。
首先,《哭泣的女人》這幅畫並非只是表現立體派的畫風,那個時期的畢卡索已經偏向了超現實主義、表現主義。再者,畢卡索《哭泣的女人》繪畫的背景是:西班牙在三O年代的戰爭期間,在德國空軍炮火下,西班牙城鎮人民遭受蹂躪的痛苦情景,與同年五月完成的壁畫《格爾尼卡》一樣,都是時代動盪下對於戰爭的控訴,後來《哭泣的女人》也變成反戰人士手持的宣傳標誌之一。不只是戰爭面向的解讀,也有人關心《哭泣的女人》畫的女主角是誰呢?這牽涉到畢卡索私密生活裡的感情問題,這也牽涉到畢卡索與女人「們」那些爭議的關係。以後的文章我再來談談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