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-12-28
DBN 創意教學與台灣數位藝術教育
文章論述/數位藝術
2009-12-28
吳文成/寫於勤益科技大學.數位藝術工作坊 DBN 教材

  國立台灣美術館的「數位藝術教育暨創作推廣計畫」,選擇了 DBN(Design By Numbers)程式語言作為推廣的創作工具,目的之一,便是想要呼應「簡單的法則」,以及去挖掘「簡單」本身所可能蘊涵的豐富性。這套 DBN 可以讓藝術家、對數位藝術有興趣的民眾,或是設計學系相關的學子,僅僅透過二十個指令,就能夠學習運用,進行創作。這些指令,不過是畫點、畫線、畫面等等,DBN 沒有炫目的技法,然而,它可以讓我們回到點線面的基礎美學的架構之中。

  簡單來說,DBN 試圖為沒有程式背景的設計師與藝術家,提供一套進入數位藝術世界的簡易工具,也使得有程式背景的人們進一步思考如何進入美學創作的殿堂。Design By Numbers 是由麻省理工學院美學運算小組的 John Maeda 教授所開發,John Maeda 是世界知名的圖像設計師、視覺藝術家、電腦科技專家,以提倡「簡單」,平衡「複雜」為己任,並且帶頭成立「MIT簡單聯盟」,他的目的是想重新定義人與科技的關係。他的新書《簡單的法則》(The Laws of Simplicity),即為了闡述「簡單」在商業、生活與藝術領域的價值。

  如果先忘記現成的影像套裝軟體,先忘記熱門的互動裝置,僅僅回到基本的點線面,我們是否可以發揮創意,嘗試出讓人感動的作品?2007年十月,國立台灣美術館的『簡單與複雜的弔詭』軟體創作展,緣起於國立台灣美術館「數位藝術教育暨創作推廣計畫」的核心精神,藉由運用 Design By Numbers 的軟體,試圖找尋出數位美學中簡單的程式蘊含,並反覆摸索軟體創作中的深刻概念。

  本次展覽創作者,包含銘傳、中原、雲科三所大學橫跨設計、藝術與資訊傳播的學生,以及曾參與第一屆台北數位藝術節的曹訓誌、參與台澳國際新媒體藝術節的陳長志,及新媒體藝術家謝明勳、宇中怡、黃博志等共近35位,身份包括藝術家與理工背景人員,充分展現跨領域的合作成功經驗。

  十四件參展作品中,有捉弄視力測驗中觀感經驗的互動裝置作品、有反諷求神問卜社會行為的網路作品、有類歐普藝術,但卻是當機造成的視覺效果作品、還有結合 LED 裝置的視覺立體作品等等,在運用易懂的程式撰寫中,重新思考數位工具的使用本質。在展覽期間,國立台灣美術館更是買下其中兩件 DBN 數位創作作品,於美術館內永久保存。

  這個展覽,是國立台灣美術館主辦的「數位藝術教育暨創作推廣計畫」數位學習專案的實驗成果。為期半年多的計劃,過程有校園演講、工作坊、論壇等等活動,目的在於耕植台灣藝術家或學子對於軟體藝術/數位藝術的認識,以及進一步創作的可能性。我在這個計劃當中,規劃 DBN 教學課程,也接下了四校數場大學校園演講,以及兩場進階工作坊,並且讓 DBN 結合 LOGO 觀念,以實現碎形藝術,等等科學美學、數學美學領域的表現的可能性。

 Design By Numbers 如此從簡單出發,創意發想,最後又回到簡單的表達形式,所蘊藏下的創作思維,值得台灣的數位藝術教育界咀嚼再三。有時候,我們需要把自己放到簡單的環境,去測試一下自身的潛能。或是要求自己僅僅使用簡單的工具,以拓展出另一種想像力,並且看看是否可以「窮則變,變則通」。由容易理解的指令所構成,我們將會發現,簡單的規則可以衍生出巧妙的複雜性、直觀的美學體驗,同時孕育著正在成長的美學種子開花結果的過程。(本文為以下文章之彙編)

延伸閱讀:
〈「簡單與複雜的弔詭」DBN 軟體藝術展〉
http://blog.xuite.net/sinner66/blog/13645042
〈台灣美術館的 DBN 數位藝術展〉
http://blog.xuite.net/sinner66/blog/13718820
〈【限制級 DBN】PeepingTommyBoy〉
http://blog.xuite.net/sinner66/blog/13831280
〈DBN 結合 Logo 觀念以實現碎形〉
http://blog.xuite.net/sinner66/blog/11579881
〈DBN 與 John Maeda《簡單的法則》〉
http://blog.xuite.net/sinner66/blog/11440012
〈DBN、歐普藝術與視覺效果〉
http://blog.xuite.net/sinner66/blog/11088203
〈DBN 與康丁斯基的《幾個圓圈》〉
http://blog.xuite.net/sinner66/blog/1104466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