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-11-25
陽明大學演講:談跨域思考/創意思考
文章論述/創意思考
  我挺喜歡跨領域的對話的,不同領域交會的地方,總是有吸引人的火花。你有沒有過一種經驗:在與各行各業的朋友輕鬆聊天的時候,彷彿融入了隨意結合的思考,一個話題會導向另一個話題,想法的彼此交會,使得突然之間,天外飛來了某個有意思的創業好點子,或是對事務的新見解。

  上禮拜因為部落格的關係,某個社團邀請我在陽明大學談跨域思考。五、六年級生一定很熟悉熱門影集《馬蓋先》,馬蓋先總是在高度危機、資源有限的情況下,在最後一刻,發揮驚人的機智解決眼前的問題。我們知道馬蓋先並不被單一思考所限制,但是要如何解釋馬蓋先那種有創意的思考模式呢?人們的思考模式常常是(邏輯連貫的)「垂直思考」,偶而會結合(發散式的)「水平思考」,而馬蓋先卻是善用「跳躍式思考」,運用不同領域的知識,利用知識的相互補強,來構想解決問題的途徑。不過,這裡我想稱它為「跨域思考」,它是創意、價值與商機的豐富泉源

  我們可以從建築來談起。日本邀請建築大師安藤忠雄,打算改變東京新市貌以爭取2016的奧運會,安藤的建築風格融合了美學、人文關懷與環保,但他卻不是建築專業訓練出身的,學歷不高的安藤曾經擔任過貨車司機以及職業拳擊手。拳擊這件事讓他喜歡挑戰、活力四射,安藤也喜歡旅行,可以說,旅行這件事形塑了安藤的建築風格,因為接觸不同場域的過程當中,他體驗到:建築總是要與自然相結合,建築必須要有使命。安藤這樣名氣響亮的建築大師,也正是跨越不同領域的代表人物。

  過去建築的挑戰之一,是如何建造一個不裝空調設備(節能)、又合用的辦公大樓,有建築師偶然觀察到了白蟻窩構造的通風原理可以解決問題,於是這位建築師進入了跨域思考,提出建築設計應該與大自然創造的過程相結合。類似的,我談過當代科學的混沌理論,也對日本建築美學有很深的影響(見〈淺談混沌理論,與對藝術、建築的啟發〉),這是跨領域碰撞的例子。剛剛談到螞蟻,螞蟻其實有很多故事,全世界的網路通訊傳輸是很複雜的,但是工程師如何讓這些傳輸是很有效率與準確的呢?我們大概會很驚訝,因為工程師是從螞蟻覓食的方式獲得靈感的。

  現在的資訊科學,同樣是藉由不同領域的知識獲得大躍進,例如生理學談到的大腦神經網絡構造,便是電腦人工智慧的重要模型。這類話題是陽明大學的朋友們喜歡聽的,我剛剛談到跨領域的科技間的互用與影響,然而跨域、跨際思考這件事,還可以是影響到文化的。寫《自私的基因》這本書的生物學家道金斯,提出基因之間也在彼此競爭,「所有生命的繁衍、演化,都是基因為求自身的生存與傳衍而發生的結果」,道金斯大概沒想到他的理論,反而是帶給社會學很大的影響。

  我週遭有不少朋友,喜歡談股市投資或金融操作。像我爸媽以前喜歡買跌很多、很冷門的股票,結果是連環套、越賠越多,其實有個釣魚理論可以帶來有用的、新的投資觀念,「想賺錢,不需要買那些冷門股票,想想看,如果想真的釣到魚,是去很多人集中在釣魚的地方好呢,還是要去沒人看得上的地方釣呢?答案很明確,人多表示那裡的魚多,餌多同時使得更多魚被吸引,所以熱門股、人氣股才是第一選擇,人氣超旺的股票,當然是逢低就買啊!」——股市與釣魚理論,便是一個有創意、有說服力的的跨域思考的例子。我們也發現,跨際思考往往可以激發很大的能量。

  數位藝術是我目前在做的事情,數位科技與藝術美學的相互啟發,總是讓我收穫很多,就像是跨域思考帶來的新方向、新解決途徑,當我們踏進不同場域的碰撞時,那種創意勃發、源源不絕的構想,總是迸出想像不到的深刻價值。讓我們想想,越來越嚴重的能源短缺的情況,將來的節能方案或替代能源的開發,更是需要跨域思考的介入與跨際的合作。那天,我在陽明大學接著談到:如何不受限於單一思考,如何吸取與融匯不同領域的知識。這些有意思的內容,我再找時間繼續談。


延伸閱讀:
〈創意思考——從土司留言烤麵包機談起〉
http://blog.xuite.net/sinner66/blog/15057283